首页 > 新闻 > 网评 > 正文     濮阳网-中共濮阳市委门户网站 濮阳市唯一重点新闻网站


挽救廉价“救命药”需两条腿走路

作者:晏扬  文章来源:濮阳早报  字体:   发布时间:2015-09-17 06:46:57   

前不久,杭州市萧山区一名出生不到8个月的婴儿患上了婴儿痉挛症,进入浙江省儿童保健院治疗。医生说,用注射用促皮质素(ACTH)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,但医院没有这种药,很多都是病人自己想办法买药。本是一盒仅售7.8元的普通药,在医院里却难觅踪影,黑市上被炒到4000元。记者调查发现,关键时刻一些能救命的廉价好用药在现实中却成为“孤药”,廉价救命药缘何一药难求?(9月15日《北京晨报》)

   廉价救命药纷纷玩失踪,以至于一药难求,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,但这个问题至今未能解决。廉价药从市场上消失,原因固然复杂,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“廉价”二字---因为价格低、利润薄,加上需求量小,药企无利可图甚至亏本,于是减少甚至停止生产。譬如,2013年全国各地出现了甲巯咪唑(抗甲状腺药物)“药荒”问题,这种药每瓶100片,售价仅为1元到2元,平均每片1到2分钱。
   以前,我国的基本药物一直实行政府定价,即政府对最高零售价进行限制,意在控制患者的用药成本,缓解民众看病贵问题,以体现医疗的公益属性。但政府定价带来的突出弊端是一些药品“降价死”---有些廉价药的利润本来就很薄,政府再降价,企业只好停产;有些廉价药即使没有降价,但由于原材料等生产成本不断上涨,依然难以为继。
   那么,与其让一些药品保持超低价而出现“药荒”,不如让其适当涨价以保证市场供应,有药可买,哪怕价格高一些,总比无药可买要好。
   本质上,政府放开药品价格,是利用市场“无形之手”挽救廉价救命药。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,还有一些低价药,因是专门治疗某种疾病的特效药,而这种疾病并不常见,药品的市场需求量很小,即使涨价,药企获取的利润仍然有限,不愿意生产。“无形之手”不能解决的问题,就得靠“有形之手”来解决,对于这些不能靠市场机制生存的廉价药,政府就得拿出财政补贴支持药企定点生产,保证市场供应。在这方面其实已有成功的先例:为了解决甲巯咪唑“药荒”问题,工信部和北京市经信委安排1000多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药企技改和生产,至去年1月,甲巯咪唑“药荒”问题已经解决。
   一方面通过放开药品价格,鼓励药企生产救命药并获得合理利润;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补贴,定点生产用量小的廉价药。只有双管齐下、两条腿走路,才能让廉价救命药逐步重回市场。


责任编辑:李俊